B11文华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部
学校官网

机电新闻

机电新闻

由“特色发展”加快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机电学部年度工作亮点回顾

作 者:   发表时间:2023-12-29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在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机电学部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由之路,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的直接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机电学部自2014年开始就在学校的指导下深入200余家企业调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确立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学部先后于2016年承办召开文华学院“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教育论坛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2017年承办召开文华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2018年承办召开总结·思考·规划·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暨党建工作研讨会、2019承办年召开文华学院新工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论坛暨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会等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落实、2021年12月召开“拥抱光谷”政校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研讨会、2023年10月举办“数字赋能  智造未来”高素质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50余所高校与多家企业代表专家近200人参会,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促进智能制造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部坚持个性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文华模式,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建设集教育、培训、产学研一体的智能制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校企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平台共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共同开发项目式课程教学资源、共同组建师资教学团队、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共同评价学生成长。2023年访企拓岗20余家,通过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的对外交流,也为毕业生开拓更多优质就业岗位资源,重点挖掘优质岗位。目前,我们有40名毕业生在九峰山实验室实习,29名学生签约武汉检安石化,36名学生签约海康威视。

今年3月,机电学部同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安和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高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进行了智能装备与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基地启动暨授牌、新能源智能设备技术研发中心启动暨授牌、智能物流装备数字孪生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授牌及产教融合合作项目发布会,从教的合作深化到研的合作。今年学部纵向项目合计申报21项立项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4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立项1项,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育人项目2项;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结题3项;校级科研服务教学专项课题申报2项立项2项;校级科研项目申报11项立项10项。横向项目立项9项,单项经费10万以上项目有6项,总计合同经费146.13万。

为提升文华学院机电学部毕业生就业率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与数字相交流、与智能相融合这一目标,为企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今年10月份,文华学院与海康威视校企合作签约,合作建立订单班。通过“星光班”的建立,共同搭建起人才培养的直通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赋能智能制造企业文化,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12月份更是迎来了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及湖北经信厅相关领导调研考察学部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建设。中国工程院首席研究院、武汉市委原常委、科技部高新司原司长冯记春指出,文华学院机器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很有特色,能操作、会应用,还有一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走在很多高校的前面。

2023年是文华学院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在十年提高阶段,机电学部将继续围绕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朋友圈”,将学部发展成为支持国家和湖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地,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性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育人不止步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建设最终都要依靠教师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机电学部经过广泛研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工科专业特点,通过能力导向确定了项目式教学的主攻改革方向。

学部张新建教授2014年开始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改革试点,2015年在学校暑期研讨会上提出项目式教学改革,2016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式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立项。现在,机电学部已获批了8项校级项目式教学的教改课题、1项省级项目式教学改革课题,近20名老师的14门课程开展了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在全校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示范效应,并最终形成了全校推广的项目式课程教学特色。目前,机电学部已经建设校级优课26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点2个,通过项目式教学找到了一条从学生的差异化到教育的个性化工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为学校个性化教育进课程做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工作。

项目式教学是指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集结在一个或多个项目中,以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形式,老师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项目实践、感悟与探究。通过项目式教学,专业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融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工作室自然打通,让教育自然发生。

在今年的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机电学子经过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和现场实操等环节紧张激烈的角逐,勇摘金银六块。在长达7个月的备赛训练中,团队师生克服了疫情、线上教学训练、甲流等一系列困难,借助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和平台,开展培训、复盘和巩固,最终在比赛中斩获佳绩。其中,我校代表队王一丞、刘艺杰获得大赛高校学生组全国一等奖,直接获得华中数控企业入职邀请书。通过项目式教学,机电学部将潜能导师与创新工作室较好的结合,Dteam创新工作室、MIS创新工作室、3D打印创新工作室、节能减排工作室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通过项目的参与和学科竞赛,逐渐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2023年机电学部学科竞赛共计共计获国家级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9人次,三等奖82人次,优秀奖1人次;获省级一等奖20人次,二等奖30人次,三等奖55人次,优秀奖1人次。总计国家级奖项97人次,省部级奖项106人次;王亚腾、刘锐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所在公司已成为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企业;学部获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2023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理论研究、研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相推动的过程,也是各专业教师共同创造的过程。机电学部教师积极主动开展项目式等个性化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学校和学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倾注心血。

2012年学校集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召开第一次学校层面的工作会议,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杨家军主任、张新建书记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多次选派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校企合作企业学习锻炼,每年的暑期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对新进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究,与多个单位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机电学部教师参与企业培训达200余人次,共培养34名双师型教师,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与此同时,机电学部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思政引领,牢牢把握育人方向。学部开展评选机电学部“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奖,大力挖掘学部教师扎根教育教学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发挥优秀教师的头雁示范作用。2023年,共评选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0名,辛勤耕耘奖4名,34位老师获得“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较好的营造了争当“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大先生”的浓厚氛围。1名教师成长为正教授、6名教师成长为副教授、1名教师成为为高级实验师。刘婷婷老师获南方十一省电类专业课程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毛玲、周思杨获2023年所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新秀奖,聂菁老师获优秀奖。

学部行政、教务、学工和教师密切配合,针对学风建设、学生安全稳定等问题齐抓共管,学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老师共同关注,通力配合。今年机电学部先后荣获文华学院先进党总支、就业特色单位、“心理健康先进单位”等荣誉,顺利申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学工办两个团队荣获学院“三育人优秀团队”。 


个性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23年,机电学部全口径考研录取率、初次就业率均位居学院前列,专业学科竞赛获奖国家级97人次,省级106人次,共计203人次。学部报送的《创新校企合作 打造毕业即就业一站式就业模式》入选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校院(系)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用人单位评价我们的学生“留得住、用得着、成长快”。在十年提高阶段,机电学部将进一步深化个性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大力探索以工程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特色发展”加快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