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文涛)2025年4月26日,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际,湖北省文华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菇氧精灵智能刺菌包机器人》项目组受邀进行项目分享,项目组在“清华工匠杯”校外邀请赛中力拔头筹,荣获特等奖。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文华学院在智慧农业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更成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案例。

创新突围:破解食用菌产业痛点
“菇氧精灵智能刺菌包机器人”由湖北省文华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历经两年研发,直击食用菌生产中的增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核心难题。分享现场,项目负责人王庭皓通过动态演示和数据分析,展现了设备在菌袋定位、刺孔执行、质量反馈等环节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评审专家高度评价:“该项目将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以‘小切口’解决农业现代化‘大问题’,为智慧农业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创新范本。”
技术深耕:多学科协同攻关
青科队依托文华学院机电学部跨学科优势,整合机械设计、电气工程、机器人等专业力量。在陈文涛老师、范娟副教授、张新建教授、杨家军教授等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攻克了菌袋生命体精准检测、K230视觉识别系统环境适应性优化等关键技术。设备搭载的自学习分类算法可在50毫秒内完成菌袋缺陷识别,并联动机械臂实现多工位并行作业,单日处理菌袋量达万级,较人工效率提升15倍。

从蛋品质检到菌菇智造:破解农业“隐形痛点”
此次获奖的《菇氧精灵智能刺菌包机器人》是团队继“农产智检”禽蛋裂纹检测技术后的又一力作。针对食用菌产业菌袋增氧效率低、人工刺孔精度差等难题,项目集成AI决策系统与高精度传感技术,实现菌袋刺孔误差率低于5%、生产效率提升40%。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将禽蛋检测领域的声学算法研发经验迁移至菌菇产业:曾以毫秒级声波识别技术实现蛋壳裂纹检测准确率99.6%的核心团队,此次创新开发了多模态环境感知系统,通过激光雷达与机器视觉融合,使机器人可在复杂菇房中自主导航作业,设备环境适应性较传统方案提升60%。
技术矩阵成型:构建农业智造生态链
团队依托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体系。在禽蛋检测领域,其研发的模块化设备已为湖北企业创造超1000万元经济效益;而新问世的菌菇机器人通过云端数据中台接入农业物联网,实现菌袋生长数据与刺孔策略的实时优化,推动单产提升25%以上。
“两项技术看似领域迥异,实则共享底层创新逻辑。”青科队顾问张新建教授指出,“无论是蛋品声学特征分析,还是菌丝活性动态建模,都依赖于跨学科的算法融合——这正是团队能持续突破的关键。”
产教融合再升级:从实验室到乡村振兴一线
团队深度践行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产教融合”理念,与华中数控、海康威视等企业共建技术验证平台。其禽蛋检测设备已通过湖北省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广至全国23个禽类养殖基地。
湖北省文华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王亚腾副教授表示:“我们团队将用实际行动诠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用工业级精密技术赋能农业,以持续创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
审稿:张新建、易诗娇